2021年10月投資展望
- 老孫
- Sep 20, 2021
- 7 min read
Updated: Jul 27, 2022
首先,我們在此祝各位中秋節快樂!願大家團團圓圓,闔家平安。然而,本月全球金融市場卻荊棘滿途,多項事件諸如歐洲正式公佈放慢買債時間表、美國在阿富汗撤兵的後續問題及本土通脹升溫和萬億基建方案,甚或乎中國國內的監管風暴,都嚴重影響全球投資氣氛。而且,新冠肺炎Delta變種病毒繼續蔓延開來,令投資者原先對下半年經濟強勁復甦的預期蒙上陰影。

恆大爆煲對行業整體影響微
本月最矚目的事件莫過於內房企業恆大深陷債務危機。恆大一直以來以高槓桿經營,在中央推出「三條紅線」的去槓桿政策後,他們積極調整經營方針。但畢竟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恆大近期仍面對債務甚至破產危機。由於篇幅所限,我們不贅述事件的始末及對事件的猜測,只集中討論恆大爆煲後對內房及相關產業鍊的影響。
恆大爆煲或許毫無懸念,但事件很可能不會構成系統性風險。由於內地置業首期高,非首次置業首期則更高,將恆大直接與雷曼兄弟事件比較並不恰當。內地官媒《 環球時報 》總編輯胡錫進表示國家不會給企業出難題,故意置企業於困境。但一些企業「盲目擴張,輕率操弄金融,使用高槓桿,這些都是需要順風順水加運氣保駕護航的冒險。」言下之意說明恆大的經營模式已經過時,必須殺雞儆猴。胡錫進直言:「恒大在國家此輪調整前就把橡皮筋繃得太緊了,它其實規模越大負債率越高,也因此越脆弱,造成了一個危如累卵的格局。」他補充:「企業正常經營遇市場逆風時,國家會以規範的方式盡量幫它們紓困。然而國家需要對行業開展規範化調整時,也不會因為有的企業問題嚴重而投鼠忌器,對它們刻意遷就和保護。」以上論述足以證明中國近期對不同行業的監管動作其實如出一轍,希望以雷令風行之姿令市場進一步改革。
即使恆大問題異常龐大,卻並未改變中國房地產所具備的長期優勢,包括:穩定的政策,由於去槓桿去弱留強而持續優化的基本面,以及減少境外債券的發行供給。在這些優勢下,我們並不會被目前的短期因素影響對行業的長期預測。即使中國當局的政策會對流動性嚴重不足的企業有負面影響,但相關政策仍有助產業整體信用水平提升。

北京交易所的成立對港交所的啟示
北京正式公佈有意成立北京交易所,以吸引海外上市中企回流並提高國內股市全球地位。每逢類似消息公佈,一群人總會出來安撫香港民眾,說明北京的舉動並不會影響本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沒錯,北交所的定位主要服務「新三板」,意即針對中小企業提供股份轉讓服務,而香港市場一直以來主要服務一些更具規模,能滿足更高上市門檻的巨企,驟眼之下看似各地在不同跑道上衝刺。但我們有否想過,近年內地進行多次金融改革是為更長遠的金融發展鋪路,如本港金融業界裹足不前(從香港是否批准SPAC上市,能看到監管機構行動緩慢的程度)是否間接導致內地必須自立門戶?畢竟,今天的中小企將會成為未來的巨企,甚至成為下一家騰訊或阿里巴巴。然而,當它們都長大後甚至已經習慣內地的金融/融資制度後,它們是否仍然會對香港市場有興趣?我們並不樂觀。
中國落實雙減及其他監管政策的目的
繼續中國相關話題。自「三孩政策」推出後,中國政府近期對教育制度出手頻頻,並發布「雙減政策」,內容包括:不再審批新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登記為非營利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上市公司及外資不得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用一般人能理解的語言表達,意即內地不會再有補習機構,現有的補習機構一概成為類似慈善機構的非營利組織,而這些組織不能上市融資。此消息一出,引發在美國及香港上市的教育中概股重跌,且擴散至科技業,市場人士稱之為「監管風暴」。但是中國政府對產業監管並不是新鮮事,而此舉更是為解決養育子女的經濟負擔,推升中國不斷下降的出生率。
對科技行業而言,大家一直都在創新及循規蹈矩之中找平衡,全球科技企業近期都面對被政府加強監管的命運。國際金融協會表示,政府監管行動導致近期中港股市資金外流約26億美元。即使如此,所有政策的變動都只是行業的小風波,並不影響全球科技行業的發展進程。舉些例子,內地的外賣平台龍頭擁有5.5億客戶及710萬間餐廳在平台在線。即使在封城嚴重的2020年,仍然獲得7%的平均單價升幅,事實證明,科技行業/平台經濟仍然在中國有非常光明的發展空間。
而且,絕大部分的網上平台均為私人企業,而私人企業正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支柱(私人企業貢獻中國60%GDP以及90%的就業機會)。因此,我們認為中國政府並不希望私營企業步入寒冬,反而希望鼓勵行業向著更健康的增長模式、更具經營效益、以及長期更持續的的發展方向邁進。

歐洲正式宣布減慢買債速度
在疫情嚴重之際推出的「疫情緊急買債計劃」(Pandemic Emergency Purchase Programme)即將告一段落。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宣布歐洲經濟經已逐漸好轉,決定將每月買債規模降低。但她亦強調此舉並非「收水」,歐洲的寬鬆貨幣政策仍將維持好一段時間。PIMCO投資組合經理Konstantin Veit認為:「通脹並不會構成歐洲央行上調存款利率的主要因素,最少直至2023年。」在此之前,英美兩國說明在年內開始收水行動,加拿大、紐西蘭及澳洲已經開始縮表行動。
美國多事之秋
美國近期可謂多事之秋。除了突然從阿富汗撤兵惹議之外,受核潛艇事件影響,與五眼聯盟盟國的關係亦產生裂痕。雖然並未直接影響當地經濟,但亦構成市場風險。
美國經濟數據方面,7月份消費者信心上升至17個月高位,家庭支出計劃亦見增加,表示經濟在第三季初段維持強勁增長勢頭。不過,一些工廠的生產受到供應鏈瓶頸的影響仍未見改善,對美國通脹持續高企的憂慮加劇。5月份標普/Case Shiller 房價綜合指數較去年同期上漲17%,為2004年8月以來的最大升幅。下圖顯示目前的美國個人消費核心價格指數已經大幅高於聯儲局的政策目標,如果各種生產瓶頸(包括晶片等供應)繼續得不到改善,局方一直預期為「短暫」的通脹,可能變得持久。一系列即將發生的潛在政治行動,包括財政預算案及基建計劃的推展、財政懸崖、聯儲局步入量化緊縮等將可能進一步影響市場。而據市場調查,拜登的萬億基建刺激計劃及加稅舉措最令市場觸目,因為計劃當中包括一項自1968年以來最大幅度的加稅措施以及過去100年來最大的開支計劃,這些舉動正令通脹走勢變得難以估計。

然而,美國唯一供過於求的——是現金。美國企業及家庭(無論按絕對值還是比較值)正持有有史以來最多的現金。持有現金幅度大增的主要因素包括:企業獲得超出預期的利潤增長、由於變種病毒蔓延企業投資延後、各項政府津貼/資助、極低的利率、以及正在上升的薪金等等。而海量的現金部位讓股票市場即使短暫面對上述通脹/地緣政治憂慮,但上升軌跡仍然保持不變。

市場展望總結
上述的本月市場焦點可能讓你無法理解市場未來的走勢,甚至讓你感到焦慮並選擇離開市場。然而,投資市場起跌原為兵家常事,我們必須為日常投資建立一套行穩致遠的入市策略,讓你能夠把握入市時機之餘更可有效規避散戶心態陷阱。
舉一個貼身而具體的例子:港股自今年年頭已回落20%(俗稱ATMX的科技巨擎同期表現:騰訊下跌近40%、阿里巴巴下跌42%、美團下跌47%、小米下跌34%),而屬the HAIDER投資組合中的優質中港股票基金只下跌2%,完美展示透過基金持有相關板塊,當風浪來臨時達到壓低資產波動風險的效果。從下圖我們能夠看到,牛市比熊市持續的時間更長,而且升幅大於跌幅。所以,在長期投資過程中,牛市並非定成敗的時間,致勝的關鍵只是如何在不利市況中損失更少,當否極泰來之時來臨,你必然獲得優異的回報。

而且,the HAIDER投資組合持有多個具前景的投資板塊,我們無必要將財富放在一個籃子內。例如一隻可持續能源基金,年初至今升幅便近15%;另一隻醫療保健基金在同一時段亦上升近13%。儘管不同客戶可能在我們的基準組合中根據個人看法微調基金組合比例,但以分散投資達到降低投資波動性的效果顯然而見。就目前而言,我們所有客戶在本月的市況波動中,投資組合整體價值保持平穩,未受單一板塊下跌的影響。
我們貫徹「每一刻都是最好投資時刻」的理念,不論市況如何,都應該保持入市紀律。一般散戶往往在市場下跌時離場,並且在下一高峰來臨時重回市場,要改善這些「高買低賣」的結構性散戶心態問題,必須從根源做起。透過平均成本法,我們保持定時定額的投資紀律,告別所謂「逢低買進、逢高沽出」的個人願望/奢望,並且透過定期的風險再平衡(Rebalancing)舉動讓投資組合永遠保持適當的曝險水平,讓投資變得省心之餘,回報更佳。
在我們之中,你我都沒有得到阿拉丁神燈的眷顧。在黑天鵝事件頻發的年代,所能伸手控制的只是我們的投資系統。希望各位在享受the HAIDER為你帶來的投資回報之餘,仍然謹記以上的投資心法,別再因投資的擔驚受怕。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