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投資展望
- 老孫
- Dec 20, 2021
- 8 min read
Updated: Jul 28, 2022
古語有云:「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踏入新的一年,我們應及早妥善整理環球投資組合,以把握長期投資機遇,以避開早已常態化的「黑天鵝」事件。簡而言之,經濟急速復甦的階段經已過去,市場上已沒有容易的利潤,投資者在未來必須謹慎選擇市場和投資物以獲得優於市場的正回報。
短中期投資趨勢(未來一年內)
市場對疫苗的免疫效果逐漸有更強的信心,在Delta及Omicron變種新冠病毒肆虐之際,並未有過份影響市場情緒。反而,在Delta變種病毒大流行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持續創下28次新高。由此可見,市場對新冠疫情的擔憂度/關注度逐漸下降。反而,對更直接影響金融市場走勢的央行緊縮政策行為加倍留心。
美國聯儲局在剛過去的議息會議中決定提早進行減慢買債行動。在2021年,美國的商品需求激增而讓供應鏈受到莫大壓力,從而導致美國核心通脹上升。聯儲局一直認為通脹將在未來短時間減緩,但局方的耐性似乎正快速消耗。不過,即使聯儲局按計劃提早結束買債行動,加息行動最快仍將不早於2022年中才執行。所以,我們認為聯儲局此舉並非過份緊張/操作,反而是較為保險,純粹是為自己賺取足夠靈活性的舉動。誠然,我們認為不論通脹以及經濟增長數字都將在明年進一步回歸平均值,原因如下:

1. 目前美國的通脹率主要是由於商品需求急增所導致的,核心服務方面幾乎沒有通脹壓力;
2. 而商品需求方面的急增則主要是由於疫情引致的汽車銷量大幅上升所導致的(佔通脹份額接近30%);
3. 在疫情期間大幅上升的儲蓄率現正已拾級下降,反映目前已經消耗大部分的「報復性開支」,後續開支可能轉而投向通脹壓力較低的服務性需求;
4. 因此,此階段的通脹(儘管較預期持久),仍然是後疫情的副產品,亦即由於生產線不勝負荷所導致的,失控可能性較低。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觀點。短期而言,市場重心主要圍繞經濟政策,在經濟增長數字逐漸冷卻,通脹逐漸失去動能之時,各先前走勢表現不一的板塊將逐步回歸正常,甚至乎與2021年的走勢反向而行。換言之,一些防守性,所謂「舊經濟」股份將追趕「新經濟」或週期性行業在此段期間帶來的升幅。先前領先大市的不同板塊在此階段將不能帶來優於市場的表現。而傳統行業板塊方面,一些高市值、高派息增長率的企業,比高槓桿、高派息率的中小企業更為可取。尤其是加息週期即將展開,不同經濟體在疫情逐步遠離的情況下持續增長,過去兩年由於低利率環境而走勢甚弱的「舊經濟」行業,甚或旅遊/酒店業有望進一步翻身,成為未來一年的市場焦點。

反觀新經濟板塊,尤其是美國的新經濟板塊,在全球範圍內其估值均堪稱甚高,入市應較審慎。數據上,MSCI AC World指數顯示目前市盈率以高達19倍,遠高於長期平均數值15倍。
對於短期投資趨勢,我們總結如下:明年投資環境將分割為上下半年兩部份:在上半年,高增長及高通脹仍然是市場主調(聯儲局完成縮減買債至零之前),如此的氛圍繼續有利上述的傳統經濟反彈;而下半年經濟增長將與通脹一同放緩,從而讓我們在更常態化的經濟狀態下,重新回歸到長期的投資趨勢與策略(現有客戶敬請留意我們在文章最後的基金組合整合建議)。中期而言,我們預期通脹將保持在較高水平,即使不同地區所在的經濟週期有些微差距,通脹對全球股市而言仍將構成利好。在正常化後的投資世界,無論股票或固定收益資產的波動性或會繼續上升,我們繼續保持的動態管理投資組合將帶來增值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經通脹調整後,現金的預期回報仍將為負值。因此,現金仍然是我們最不看好的資產類別(當然,應急資金除外)。
長期投資趨勢(在未來20年以上持續的趨勢)
所謂長期投資趨勢,即我們預期能夠持續超過20年的有效投資主題/策略。經濟在2022下半年後由復甦階段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因此,我們更加關注我們所投資板塊的基本面並著力選擇優質企業(而非繼續尋找被低估的市場/板塊)。在基金選擇方面,除了板塊的選擇之外,我們更關注企業的派息增長率多於其實際派息。因為,長期而言,有能力按年提升派息的企業比起將派息比率定在不可持續最高處的企業有更佳的發展前景及管理質素,實際上,高派息增長率的企業擁有更佳的長期風險回報率(數據顯示高派息增長率企業回報比高派息比率企業每年高3%,而且高派息增長率企業的波動性低30%)。因此,我們希望尋找並關注長遠能夠帶領市場更上一層樓的行業/企業,並且更加關注企業股息派發後在基金內再投資所能帶來的複息增長機會。
長期機遇(一)可持續能源產業鍊
第一次接觸此板塊的投資者可以參考上月的市場展望,我們曾經介紹並討論此板塊的投資前景。除了「拯救世界,感覺良好」的因素外,可持續能源產業的投資價值實在不能忽視。根據花旗銀行的統計,要實現各國對可持續能源的願景,在未來相關的投資總額達到$122兆美元,其中:電氣化及再生能源佔$94.6兆、提升效率和循環站$12.1兆和其他能源科技的投資佔$15兆。我們在不同文章內曾經描述過,新能源企業的盈利前景比傳統石油企業更優勝,加上不同國家對於此等類型企業的金融優惠(稅務/其他發展優惠等)新能源企業在目前及未來的發展均變得非常明朗。

據估計,如果要在未來十年實現去碳化則每年需要投入$4-6萬億美元進行前期投資。因此,為了實現拜登總統所提出的在2035年或之前實現電網全面脫碳的目標,美國將需要每年投入多達$900億美元資金,由於新增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因此,碳捕捉、蓄電池、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管控等相關技術領域均將迎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長期機遇(二)工業革命 4.0
單純以科技命題已經無法描述未來人類發展的新機遇。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生活在物聯網以及元宇宙當中,尚未了解這兩項名詞的讀者們,我們由衷的建議您們了解一下。所謂工業革命4.0是描述人類文明從農業革命、蒸汽機革命、石油革命至今天的科技革命的不同階段。在工業革命4.0當中,我們將看到:(一)成熟的5G技術。換言之,自動駕駛、全球範圍內的物聯網連結等都將成為現實。而5G將引發$1.3兆的投資,當中又包括:醫療技術、智能機械、終端消費者應用、生產模式以及金融科技;(二)元宇宙。讀者們對於元宇宙的認識很可能限於上月Facebook正式更名為Metaverse,亦即元宇宙。但元宇宙的應用層面可謂深不可測,從遊戲、廣告、投資甚至工作層面都能改變我們對虛擬世界的認知。具體而言,元宇宙將在金融(支付和區塊鏈)、零售(增強現實)、娛樂(偏好演算法)、醫療保健(由人工智能驅動的防預醫學)等行業實現數字化。
回歸現實,元宇宙的投資價值可能對一般人而言模糊而遙遠。而我們能夠立即接觸到的,可能是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鏈所帶來的投資機會。數據表明,電動車的半導體用量至少比傳統內燃機汽車多4倍。說白了便是一台能自己移動的電腦。因此,一些「傳統」的科技企業(如晶片業)仍然能夠把握未來的優勢,擴大發展空間。而且,5G或其他網絡的出現,能夠讓從前未能夠連上互聯網的角落的落後地區瞬間與世界接軌,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言而喻。

儘管新冠肺炎遺禍不淺,但至少它都讓雲計算在瞬間步入高速發展。在疫情以前,大約20%-30%工作是在雲端上完成的。當時的管理者們認為這個比例至少要在10年後才能達到80%。然而,同一目標在今天卻只需要3年便可達到。
長期機遇(三)亞洲中產的崛起
在世界經濟重心持續向亞洲靠攏的前提下,亞洲將成為擁有最多中產階層的地區。因此,亞洲在未來5年內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整體而言,強勁內需所帶來的進口額攀升,讓區內經濟具備有更高韌性。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主動尋求經濟大幅度轉型,並繼續推動現代化進程。透過限制壟斷、降低槓桿等政策,有望讓中國經濟更健康及持久增長。儘管在短期內,當前的政策監管對個別企業利潤率和盈利增長前景構成影響,並且讓國際投資者難以對某些企業進行估值,從而為離岸股票帶來短期下行壓力。然而,中國在岸市場的企業光譜更廣,所能把握此一機遇的企業更多。包括:新能源企業、電動汽車及近期在風口浪尖上的半導體公司更有望受益於政府政策的支持。

2022年投資策略(含基金轉換建議)
復甦週期逐漸遠去,增長週期亦將在短時間蒞臨。基於經濟進一步擴張以及市場板塊發揮更替作用,我們認為2022年能夠為投資者爭取高於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通脹是2022年最明確卻又最容易規避的風險。因此,對於在早一段時間買入了富達美國基金的客戶而言,目前可能是時候小幅度更改買入比例,重新分段買入醫療保健板塊,以調整整個組合面對高通脹風險的能力。仍須強調一點,持有過量現金很可能成為您資產組合內表現最差的一項投資,在通脹加劇的未來,10年後所持有的閒置現金購買力將下降80%。
綜上所述,我們的2022基本投資組合建議如下:
20% 投資於亞洲債券基金
35% 投資於中國增長基金
20% 投資於環球可持續能源基金
15% 投資於環球健康科技基金
10% 投資於美國科技基金
以上組合過去3年年度化回報:18%
以上組合過去5年年度化回報:15.51%
最後,我們必須提醒所有有意參與以上投資方式對的朋友。與任何投資一樣,您的投資決定應該透徹地反映你的人生目標、投資期限以及風險承受水平。透過與the HAIDER家族辦公室的財務策劃師合作探討,我們將為您建立適合您的投資組合方案(包括而並不限於上述組合),讓您有序達到財務自由。祝各位客戶在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