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2年3月投資展望

  • Writer: 老孫
    老孫
  • Feb 20, 2022
  • 6 min read

Updated: Oct 22, 2022

在整合每月市場展望的資訊時,我們希望記載的除熱門市場新聞外,更希望從中汲取投資教訓,讓我們在長期投資路上永遠謹記那些讓我們投資常勝的真理。


本月的第一大新聞非烏克蘭與俄羅斯的衝突消息莫屬。身處在東西歐的正中央,烏克蘭的地理位置令其成為周邊國家的必爭之地。撇除政治博奕因素,顯然如果俄羅斯與烏克蘭開戰將令目前基礎未穩的歐洲經濟復甦再受挫折,尤其於目前通脹環境複雜,需求供應緊張的大環境下更是如此。假如最終戰爭未能避免,我們將預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採取諸如以下的制裁措施:


1. 外貿管制。像華為集團遭受的制裁類似,俄羅斯將被禁止進口美國製品;

2. 將俄羅斯企業及個人納入禁止交易清單,禁止其與美國個人、企業及銀行往來;

3. 禁止美國券商銷售或交易俄羅斯主權債務;

4. 禁止俄羅斯使用Swift國際清算系統進行金融交易;

5. 延遲北溪天然气管道的建成及運作。

我們預期,類似的制裁行動短期內將對市場氣氛構成重大影響。不過,我們極度懷疑歐洲可以長時間對俄羅斯實施高強度的制裁措施,尤其是,至少在目前看來,歐洲永久脫離對俄羅斯能源依賴是不設實際的。一篇在2014年刊登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的文章,以《 為什麼烏克蘭危機是西方的錯:激怒普京的自由主義妄想 》為題,描繪出烏克蘭的處境並非一日造成的,而北約的一連串不必要擴張更逼得俄羅斯像在牆角前掙扎,對地緣政治感興趣的讀者們可以一讀。不扯遠了,我們建議投資者盡量別站在風眼上,主動調低歐洲持股比例,以規避潛在的重大市場風險。


第二,轉而看看當今世上為數不多的肺炎清零政策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無可否認,中國直至目前在執行隔離病毒上的操作都十分有效,在疫情初期死亡率甚高的時段,默默地保護了千萬人的性命。但時移勢易,在新變種病毒變得死亡率更低,傳染力卻更強的情況下,執行清零政策難上加難,而且成本更大。只要病毒繼續變弱,中國終止清零政策的壓力將變得更大。畢竟,如果全球大部分地區都放棄隔離病毒,中國的政策孤掌難鳴,而其清零政策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更是難以禰補。不過,中國內部經濟今年仍將迎接央行放寬銀根的政策面大力支持,去年風聲鶴唳的內房/科技/教育行業政策突變亦將冷靜下來。同時,在環球經濟全面復甦的背景下,出口需求將繼續保持高位。我們預期,中國今年的金融市場表現將轉趨強勢,尤其當港股已經跌至低於一倍市帳率之下,無論是在價值/估值層面還是對經濟基本面而言,中國本年的表現亦值得我們期待。有見及此,我們在年初的基金佈局中已經調升中港股票的基金持有比例,希望把握中國持續復甦的增值機遇。

第三,早已成陳腔濫調的聯儲局加息步伐及對美國通脹的關注繼續處於我們的雷達視野之中。在過去兩個月裡,市場對加息幅度的預期翻了倍,加上上述的俄烏局勢緊張,令美股市場小幅度下跌。在加息預期下,兩年期美國國庫券孳息率升至1.5%以上,聯儲局像一位市場的朋友 (提供低息環境)轉變成為了敵人(急速收水)。美國最新的通脹數據達7.5%,是自1982年起的最高數字,聯儲局加快加息速度實在無可厚非。在加息恐慌過後,市場可能恢復留意經濟的快速復甦進程,令市場表現可能在短期波動後回勇。我們認為,儘管現在才開始投資美股基金可能過遲,但本身持有相關板塊的投資者卻無需作出過大反應。因為,不同數據同時顯示 (例如房屋租金,耐用品需求等),市場需求失衡的最高峰很可能已經過去,通脹回落只是時間問題。尤其當低基數效應消失(通脹數據只顯示與上一時期的變動率,而非絕對值),我們缺乏令通脹長處高位的條件。


從長期投資角度出發,一直領先市場大勢而主動佈置分散的投資方案是攸關重要的。因此,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反而為:如果通脹已經處於高位,那麼下一階段又該如何佈局呢?歷史上,當聯儲局擔憂經濟過熱而收緊財政政策時,都將直接或間接令市場需求降溫繼而步入衰退。這段時期亦稱之為經濟週期的中後期。我們認為,在目前經濟仍處於早期階段,市場需求仍然熾熱,離衰退仍遠。因此,我們應先了解當通脹速度減慢後,對市場有何影響?據歷史發現,股票市場表現在通脹到達頂峰後仍然亮麗,但我們更應重視基本面良好的企業和板塊。在1970年以來的8個通脹高峰點過後,股票市場回報仍然良好,甚至高於長期平均。在上述的8個通脹高點過後,標準普爾500指數平均上升17%,納斯達克指數平均上升15%,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亦平均上升19%,遠比美股長期平均升幅8-10%為高。


以上這些故事帶給我們什麼教訓了嗎?一直以來,令大家懷疑是否退出市場的想法想必多了去。在地緣政治風險烏雲密佈,加息縮表消息滿天飛的時間,很多人都將懷疑自己的投資方針,甚至選擇離市場而去。你相信嗎?從2001年至2020年間的20年時間裡,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平均年回報為7.5%,一個簡單的股債6:4比投資組合的平均年回報亦達到6.4%,而平均投資者的回報則只有2.9%!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感到恐懼。

我們害怕錯過最佳的買入時機,害怕錯過最佳的賣出時機,之後我們便同時錯過買入和賣出的最佳時機!對一般投資者而言,他們都不喜歡波動,他們希望找到直線上升的投資機會。但顯然地,市場上最數不清的便是每日高高低低的波動。事實上,選擇找出/等待所謂的「投資時機」可能便是最大的投資風險。在2002年至2022年的20年間,選擇全期投資的人所獲得的平均年回報為9.4%,而假如投資者嘗試找到最佳投資日(當年價格最低的一日)並在20年當中錯過10個「最佳時機」,其回報已經大幅下降至每年5.21%;如果錯過20個「最佳時機」,回報只有每年2.51%;甚至乎,當投資者錯過30個「最佳時機」後,其回報只剩每年0.32%!更匪夷所思的是,這些最佳投資時機都出現在最壞投資時機附近,平均10個「最佳時機」中就有7個出現在「最壞時機」過後的兩個星期內(我相信你當時仍然恐慌,不想進場吧?)。如果你沒有水晶球,你又如何確保自己沒有選錯呢?

所以,在我們進行長期投資並面對波動時,我們應該在想的是如何再投資更多。下圖顯示自1999年起的市場重大壞消息,每一年都起碼有最少一次的壞事件足以動搖我們對投資組合的看法和信心。但事實證明,一個穩健而分散的投資組合在面對一個又一個風浪時,反而最能讓我們安心,我們唯一需要的便是堅持和耐心。

所以,當你下次因為市場情緒而感到害怕,希望將投資無論虧損都全數沽出時,請記得這一篇市場展望!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


Commenting has been turned off.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