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多月,市場曾經歷美國中小型銀行間的破產和擠提潮,而市場正密切注視5月份美國聯儲局議息會議的結果。
美國在一週內出現銀門銀行(Silvergate)、矽谷銀行(SVB)和標誌銀行(Signature Bank)三家中小型銀行接連倒閉的事件。突如其來的倒閉事件引發後續的潛在金融系統性危機,再次削弱公眾自2008年以來對美國金融系統的信任。為防止影響擴大,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主席格倫伯格(Martin Gruenberg)迅速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在跟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討論後,批准了FDIC對矽谷銀行的干預決議,即批准存戶可以繼續領取存款,並指定FDIC作為接管人。此舉為保護存戶,暫時避免倒閉事件進一步發酵。另外,由摩根大通(JP Morgan)連同其他11 間銀行向美國第一共和銀行(FRC)存入300億美元存款,以增加其流通性,防止危機擴散。此外,美聯儲和另外五家央行亦宣布一項協同行動,以提高美元互換額度安排的流動性,這是央行為加強應對當前銀行業動蕩所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美、加、英、日、歐和瑞士央行亦宣布提高美元互換額度的操作頻率,使其他央行可以本國貨幣交換美元,從而在當地提供美元流動性。這一波舉措防範出現爭搶現金(美元)的局面,就像新冠疫情剛爆發時一樣,當時投資者爭相搶入美元等避險資產。
美國銀行破產事件,不但影響市場對美國銀行業的信心,亦同時影響歐洲銀行業。首當其衝的是本已問題多多的瑞信集團。瑞信近年捲入融資公司Greensill破產案,損失100億美元,繼而又在2021年捲入美國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爆倉事件,損失47億美元。把瑞信推進深淵的還有保加利亞販毒集團洗錢案、莫三比克政府貪腐醜聞、撤出俄羅斯市場所造成的損失,以及一連串合規和風險管理失敗後的訴訟,最終讓瑞信在2022年10月初爆出財務危機,其股債價格同時暴跌。
瑞信於去年11月已獲股東通過重組方案,增資40億瑞郎加強償付能力和資本充足率。方案之一是向包括沙特阿拉伯國營銀行(SNB)在內的投資者發行新股。當時,SNB以每股3.82瑞郎價格、斥資14億瑞郎買入瑞信9.9% 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目前,儘管瑞信避開破產危機,最終卻逃不過被收購的命運。在瑞士政府強行介入後,瑞信最終被老對手瑞士銀行集團(UBS)以30 億瑞郎等值股票及央行提供的1,000億瑞郎流動性貸款而完成收購。瑞士政府則表示,作為交易的一部份,亦將向瑞銀提供90億瑞士法郎的損失擔保。不過,整個收購方案最令市場震驚的是瑞信將所有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直接撇帳,即總值160億瑞郎(約1,350億港元)債券淪為廢紙。此舉一度引起市場對一級資本債券的不信任。歐美在經歷了銀行風暴後,都如期在3月份加息,並強調風險可控。歐美相關部門推出不同政策及措施後,歐美銀行風暴暫時平息。市場焦點回歸經濟數據及利率走向上。基於估值和潛在風險,我們建議短期對美股繼續保持觀望,建議可透過平均成本法做中長期投資。
至於中港市場方面,過去一個月表現相對平穩。在中國新班子開展工作後,似乎對市場釋出更積極訊號。最明顯的是鼓勵民企積極參與市場發展,推動各產業創新發展。同時,大型科技企業阿里巴巴始創人馬雲也在環遊外國後回國,同時阿里也公佈集團重組架構消息,計劃獨立分拆期下六大業務上市。除阿里集團外,京東集團也計劃重組,並已申請旗下兩個子公司獨立上市。這些措施都有利巨企釋放價值。更深層的巿場解讀則認為,政府對民營科企打壓可能已經完結,進一步利好這些公司的表現。目前香港恆生指數估值仍然處於9倍左右,我們認為仍然值得繼續入場持有。
【筆者簡介】
陳獨菲先生在本地大型證券行任職私人投資顧問近20年,曾替客戶避開大小金融危機,並以穩健創富為己任,深得客戶信任。昔日的高壓工作與女兒的出生,令獨菲有感投資並非只為金錢,並應更多關注生活和快樂。獨菲相信家庭財務教育的重要性,更首次以專欄作家身份加入凱德家族辦公室,透過彙集全球投資資訊,打造以家庭為本的專欄智庫。除日常的理財教育工作外,更致力將理財思維實踐,跨越金錢界限融入不同家庭。陳獨菲先生的進駐,將為凱德家族辦公室帶來更多投資分析及環球財經等專業資訊。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