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疫情後經濟復甦走向

  • Writer: 老孫
    老孫
  • Jul 10, 2020
  • 4 min read

Updated: Jul 25, 2022

近來,環球股市各板塊表現各異。在疫情陰霾下,傳統經濟板塊表現持續疲弱,而所謂的「新經濟」板塊則越升越有!有言是:「股市走勢代表實體經濟未來走向」,我們不禁推論,疫情過後的經濟復甦都會如此不均衡嗎?現在,無論是國家、行業抑或公司層面,各地正以不同速度復甦,並受以下三大因素的影響:新冠肺炎確診數量、央行政策方向以及地緣政治角力。在深入分析上述因素後,我們能推斷疫後經濟的發展趨勢,及早把握投資良機。


新冠肺炎確診數量

從上圖可以看到,在美洲以外,新冠肺炎疫情逐漸緩和。當中,尤其中國有著「早進早出」的優勢,在政府的嚴厲衛生管控下,能夠在限制經濟損失的情況下逐步重啟經濟。然而,一些過早重啟經濟的國家和地區(尤其是南/北美洲),恢復人員往來或許能夠減慢失業率的飆升,卻未能恢復消費者信心。我們認為,唯有待疫苗正式面世後才能真正復甦。

第二,新興和成熟經濟體的GDP結構十分不同:新興經濟體如中國的GDP結構更著重於基礎建設等政府主導的支出以及淨出口收入,並且擁有較低的居民消費額(佔GDP只約40%);成熟地區如美國的GDP更倚重居民消費(佔GDP達68%)。因此,新興市場經濟GDP將更早獲得復甦。事實上,中國的GDP在第二季已恢復按年正增長,儘管我們預期下半年的波動較大,但現時無論估值上,還是預期復甦力度上,中國股市估值還是偏低。反之,美國股市近期「牛氣沖天」,嚴重脫離實體經濟表現。在疫情復甦階段,投資者將回歸那些升幅未能追上基本面復甦,而在估值上落後的市場。按照以上思路,現時投資於大中華市場將是不錯的選擇。


央行政策方向


在上述背景下,各國央行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應及經濟政策的調整。在此段突發性衰退當中,當大家仍在評估究竟經濟將是以V型、W型或U型進行復甦,甚至是在低位徘徊的L型,我們更應注意該如何避免經濟觸礁的風險。在美國拒絕/極力避免實行負利率的情況下,主要經濟體的降息空間已剩不多了。成熟經濟體的央行習慣進行大水漫灌、降息等策略,誠如美國聯儲局已決心在必要時買債增加市場流動性。不過,再繼續進行超高額的大水漫灌策略,長遠恐有債務危機之憂。現時美國的政府負債佔GDP已達103.9%,意味政府再進行大幅度的支持方案機會較低,政策空間較細。

另一邊廂,中國自疫情減緩以來,在沒有過多的政策調整/支持的情況下實現經濟V型反彈,證明經濟基本面良好。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似乎更像一場天災,而非導致經濟嚴重衰退的事件。因為對中國而言,疫情過後的經濟便如在天災過後迅速恢復正常的一樣。然而,在外圍央行積極降息的大環境下,中國央行的努力不作為便成了反差,中國與美國的10年期國債息差擴闊至近10年高位。息差擴闊意味著在必要時擁有更大的政策調整空間,以及讓人民幣的幣值獲得有力支持。在中國保持穩定增長的前提下,高收益債券違約率將保持低位。由此可見,我們預計中國企業發行的一些美元計價高收益債券能夠讓投資者獲得豐厚的孳息率回報。


地緣政治角力


疫情過後的世界將變得更為分化,現行貿易體系正大幅轉變。無論是中美貿易關係急轉直下,還是歐美貿易摩擦加劇,都令過往的深度全球化進程轉變成更混亂的國與國之間的單邊貿易協議。在目前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環球投資更難分散市場風險。在未來,我們認為此情況將變得更嚴重,以國家為配置單位的投資者將蒙受波動。相反,對特定行業投資者而言則變得更為有利。正如此刻的科技或疫情受惠板塊企業的股價飆升,我們認為,未來可持續發展行業對投資組合的長期增值,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另外,在中美關係方面,一些基金經理嘗試拆解中美雙方在大選過後的關係將如何發展,研究後認為中美兩國實際需依賴對方。而中美間採取合作最為符合兩國利益,因為:


1. 中國的短/中/長期經濟或國家目標都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環球環境配合,而美國是唯一能夠給予和阻礙這個環境構成的國家;

2. 美國需要中國提供商品、服務和信貸(購買美國國債),以及作為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和留學生/遊客及優才生的來源地;

3. 美國正面對二戰後最嚴重的本土危機,IMF預計美國今年將錄得負8%的經濟收縮;

4. 美國不能在同時面對國內危機的情況下處理好與最重要貿易夥伴的破損關係;

5. 《華爾街日報》的調查顯示,10人當中有8人覺得美國正步入失控的狀態;

6. 中國消費者正產生佔全球總消費金額31%的需求。


事實上,無論美中兩國都無能力承受兩國關係長期破裂的後果。可預期的是,美國大選前後環球投資市場都將受疫情及政治氣候影響而大幅波動。投資者應做好資產組合的風險管理,同時按疫後的經濟動向預期及儘早妥善分配資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Kommentare


Die Kommentarfunktion wurde abgeschalte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