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即將成為下一個中國嗎?
- 老孫
- Jun 18, 2021
- 7 min read
Updated: Jul 27, 2022
中國——稱得上是近代的投資神話。這個10多億人口的國度,上世紀曾經藉人口紅利在數十年間晉身成為「世界工廠」,所製造的產品銷往全世界各地。因此,各地的投資者都蜂擁而至,將資金投資到由基礎建設到頂尖科技等多元化投資項目。如今,中國卻開始受「一孩政策」的後遺問題影響,整體人口在達到「小康」之後,卻面臨「未富先老」的中等收入危機。加上中國在疫情前與美國交惡,投資者都希望找到中國的「替代品」,希望再遇奇蹟。
印度的經濟發展簡史
同樣是亞洲國家的印度在近年發展迅速,甚至在某些方面看起來比中國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印度在二戰後建國至今約70年,經濟發展步伐可分為前後兩半部份。印度初期的經濟發展非常緩慢(以發展中國家標準而言)只有約3.5%的年增長率。直至80年代經濟逐漸起飛,平均增長率達6%,某些年份更達到近10%的升幅。後期的快速增長主要由於關稅下降以及解除進口管制等經濟開放行為,加上人口增長導致生產力爆發,人口紅利同樣出現在印度。1980年,貧窮人口佔印度總人口的50%;到了2011年,數據已下降至22%。在疫情之前,數據顯示印度確實邁出了重要一步:
- 印度在2010年時仍只是世界第9大經濟體,在2019年已經超越法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
- 印度在2018年超越中國成為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並預期在2023-24年起成為世界增長速度最快經濟體;
- 印度連續兩年(2019/2020)所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額(FDI)冠絕所有新興市場;
- 印度政府決定投放1.5萬億美元提升國內基礎建設,包括:機場、鐵路及能源基建;
- 印度目前已成為世界第4大汽車銷售市場,汽車產業甚至貢獻當地7.5%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第二波新冠肺炎對印度的影響
驟眼一看,覺得印度經濟將超越中國只是時間問題。執筆之時,印度正受第二波疫情衝擊,官方公佈的單日確診病例達40萬宗。在過去1星期,全球每4宗新冠肺炎死亡個案之中便有1宗來自印度。我們因此產生疑問:疫情對印度的影響會否超越一般人預期?疫情過後國家經濟會否一蹶不振?
據美國密歇根大學和其他學者的研究,推算出印度從2月1日至5月15日的受感染人數多達3.8億,死亡人數達70萬(相當於整個美國和近半墨西哥人口在3.5個月內全部染疫),而並非官方公佈的1.4千萬宗感染個案和11萬宗死亡個案。
印度政府在第二波疫情出現後並沒有太多國家層面的「封城」措施,因此一些評論認為第二波疫情將只導致印度經濟復甦進程延遲3-6個月。主流意見認為,當感染人數回落後將看到消費水平回升,與世界各地甚至印度第一波疫情後的情況類同。此類想法包含一個重要假設,正如印度安永首席政策顧問 D.K. Srivastava 表示:「對經濟復甦速度的看法是基於第二波疫情不會蔓延至6月份以後」。但是,印度此時此刻正受疫苗短缺及無限制人流措施所影響,短痛正慢慢演變成長痛。印度工商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最近對會員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營商信心從第二波疫情前的74.2分跌至目前的55.5分;當中達70%受訪者更表示擔心疫情過後需求仍然較低,對比56%的3月調查結果顯示當地人對經濟預期明顯惡化。
觀察更多的官方數據及經濟調查報告讓我們能進一步感受到印度的經濟前景。印度國家銀行對當地今年GDP的最新預測從10.4%調低至7.9%。而屬滯後指標的失業率正在攀升,即使在第二波疫情發生前已達29年高位。第一波疫情的出現已經將部份人重新逼回貧窮線水平以下,考慮到這一波疫情受影響的民眾更廣泛,很多家庭為求在黑市中搶購高昂的醫療用具(如氧氣樽等)已消耗大部分積蓄。同時,政府並未有像第一波疫情時推出各項紓困措施,以致在近期開始出現貸款違約,印度金融系統性風險正急速上升。因此,期待疫情消卻後消費便捲土重來,可能是過早的奢望。第一,印度人在第二波疫情中醫療開支暴升,實際上可能並無任何「報復性消費」能力;第二,印度疫苗供應仍然短缺, 至今只有13%國民曾接種疫苗,而完全受疫苗保護的(已接種兩劑疫苗)僅有3.3%。人民擔憂即使第二波疫情結束,離第三波疫情的出現已不遠矣,在這種不確定性下他們更希望積穀防饑,減少開支。以上的因素是惡性循環,人民和企業對經濟的悲觀情緒越深,越可能讓需求在疫情過後保持在低水平,最終令印度經濟復甦進度更為緩慢。

印度未來的投資價值
然而,所謂否極泰來,當黑暗過後會否是晨曦?很多時候,經濟短期問題並不影響長期走勢或地區的長期投資價值。印度有多項特點,並不會因疫情的打擊而改變,這可能是疫情爆發後外國直接投資額(FDI)不減反增的主要原因(2020年4月至9月印度接收的FDI達300億美元;2019年同期為260億美元)。特點包括:
第一,印度目前的人口結構是在主要經濟體中最具潛力的。印度人口年齡中位數在2030年以前都保持在31歲或以下,而總人口將在2048年達到巔峰的16億。印度將在2100年擁有全球最大的勞動人口規模(5億7千萬),而屆時中產人口可達4億。人口結構對發展中國家非常重要,整體較年輕的國民代表他們能夠隨國家發展而進步,包括更高的社會流動率、在財富效應下提高消費水平、建立家庭後對教育需求的增加、中產階層對非必須消費品的需求日益強烈等。印度在往後100年的消費市場將既深且廣,賦予讓當地的科技、金融、零售行業茁壯成長的先決條件。
第二,由於印度的人口結構與中國上世紀50-60年代相似,投資者認為印度將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並可讓國際企業對沖供應鏈長期依賴中國的地緣政治風險(中美貿易戰)。印度在多年的經濟改革後,逐漸擁有具實力及多元化的工業、基建及物流體系。近期政府經已提出加快及加大對基礎建設的投資,希望在物流上進一步追緊中國。
以上的投資價值是長期性的,不受短期波動所影響。但從近期在當地的外資科技企業所獲得的待遇上看,印度要在區域上擔當更大角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印度的經濟改革其實尚未完成,長期增長水平是否能保持高位仍然存疑(事實上,印度的經濟增長自16年起便已放慢,2019年下降至4.2%)。而由於人口眾多,印度要達到發達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經濟必須在未來25年平均達到7-9%的年增長率。第二,印度政府政策取向與中國甚為不同。印度不希望發展低技術產業(如工廠等中國發展初期標誌),而希望直接發展更高端的數字經濟或科技相關行業。一些評論則認為,中國正是靠這種低端產業吸引農村人民永久性移居都市,繼而推動下階段產業發展。低端產業正符合當時中國及目前印度國民教育水平,推動低端產業發展有助降低失業率並同時提升國民收入。從國民的整體利益出發,低端產業所能帶來的優勢是其他高學歷職業所未能提供的。第三,作為人口大國,印度的勞動法出奇的落後。例如,在印度,如企業需要調動職員的工作崗位,需要給予員工三個星期的通知期,甚至當企業決定結業時仍然需要獲得政府批准。這些法律上的奇怪要求仍然成為外資進一步加大投資額度的阻礙。

但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何嘗不是問題纏身?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考慮印度的長期發展潛力,以及政府在對待經濟發展時是否有長遠目光和目標,這兩方面印度暫時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目前市場上不同國際指數正逐步調高印度市場占比,促使更多被動資金流入當地市場。更重要的是,既然印度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中國,我們便應該及早把握投資機會。難度等待印度有明確的發展勢頭了,甚至股票市場已經翻倍才考慮入市嗎?
如何投資於印度市場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獨自投資印度市場目前還是較困難的。因印度各行業仍然處於發展初期,除了政策風險、外匯管制等風險外,投資者還必須對各企業有充分認識才能夠把握當中機遇。甚至乎,由於印度盧比價格波動甚大,直接進入市場可能面對匯率風險(假設投資項目價格上升,但印度盧比匯率下跌,投資者仍可能錄得實際淨虧損)。
然而,透過基金投資印度市場便可以避免以上難題。以柏瑞印度股票基金為例,此基金主力搜尋在資訊科技、藥物、醫療用品、建築及金融等行業中經營狀況良好並且與科技相關的企業。同時,基金內更已進行貨幣風險對沖措施,萬一遇上匯率波動,仍不至於進退失據。基金近1年升幅達46.5%,並同時獲基金評級公司「晨星」評為5星基金。配合平均成本法持續執行定時定額投資,更可加入其他基金建立環球投資組合,減低出入市風險之餘,更能讓長期回報更穩健,妥善把握環球經濟復甦/增長機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