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你是否正活在老鼠陷阱而不自知?

  • Writer: 老孫
    老孫
  • Jul 2, 2021
  • 4 min read

Updated: Jul 27, 2022

今時今日的打工仔都非常努力工作,甚至捱更抵夜。 在每月獲得收入後(沒有一絲滿足感)我們都節制開支,在繳付所有帳單後將餘款儲在銀行帳戶裡。我們只在超市特價時才購物,亦無太多娛樂,但我們卻仍是月光族榮譽會員。一旦你丟掉工作,便將承受龐大的生活壓力。每當生活越吃力,我們則越努力,以致身體狀況都日漸轉差。在夜闌人靜時卻只能感嘆,這便是人生吧!


所謂三歲定八十,除人生觀以外,家庭對後代的金錢觀念影響極深。為何這麼說?在學校,不論你是碩士、博士、甚至律師、醫生、會計師等專業人士,在你整段的受教生涯,都沒一節課讓我們明白到究竟「什麼是金錢」。但我們卻被灌輸要終身為金錢努力。我們的金錢觀其實都來自家庭。重要如錢財反而毫無教育,很矛盾,不是嗎?


那究竟什麼是金錢?金錢是衡量價值的單位,嚴格來說只是一個媒介。確實,我們認為獲得金錢並不能讓你真正富有。要懂得運用所獲的金錢,才可能提升你的實際生活質素。懂得運用金錢的人將逐步獲得被動收入,而且被動收入將越來越多,甚至超越你的生活開支,讓你達到財務自由。我們認為,真正的富人拒絕成為金錢奴隸,他們成功讓金錢替他們工作。


因此,你是富人或窮人,並不取決於你目前的資產水平,而是取決於你每日的財務思維。你是否有將優秀的理財習慣運用在你的每一個投資、儲蓄、開支決定當中?

從沒受過財務教育的一般人,很容易就步入上圖右邊的「窮人」局面,以致無法脫離財務困境。正如文章開端所述,一般人踏足社會後都將有一份工作提供的「穩定」收入。所以,這便是我們可能成為富人的開端。獲得收入後,一般人都會首先安排消費項目,例如外出用膳、添置衣物,購買汽車等,收入用得八八九九時才將餘款儲起來(如果還有餘款的話)。若干年後,你繼續努力工作,你將獲得升職加薪機會。那麼,現在你可以更常外出用膳,添置更多衣物,甚至可以透過信用卡分期繳付購買名貴手錶!如是者,數次的升職加薪後,你終於可以透過更大的貸款購買更貴的房車、甚至用30年的時間償還房貸,恭喜你成為「業主」了!


你看到真相嗎?所謂的富貴生活都建基於「一份穩定的工作」,唯有親身工作才能帶給你表面上看似優質的生活。但是,人生漫漫,你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失去工作,或許只不過是你不想再這樣勞碌下去了。一旦這個氣球失去了空氣,你將被信用卡債,房債、車貸淹沒。「你究竟是為生活而工作,還是為工作而生活」,富人最終都為生活而工作,甚至脫離工作只專注生活;而窮人起初都希望為生活而工作而逐漸卻墮入為工作而生活的無底深淵。問問自己吧!你的生活質素是否只因工作收入而斷定?如答案為是的話,便要小心了。

反觀富人的操作,其實並無太大區別,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而言。撇除家庭背景,他們當初也需要工作,從而獲得第一份現金流。不同的是,他們渴望致富,極力限制他們的生活開支。他們比一般人更晚提高生活質素,他們實行先儲蓄後消費的方案,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儲蓄金額不會少。將儲蓄投進資產當中,這些資產則為他們帶來更多現金流。對一個打工仔而言,你所能賺到的錢是有限的,更受年紀、學歷、際遇等所影響。你的薪金很可能在某階段後便停止上升。而富人在購入資產時,便注定逃離這個宿命。富人月復月、年復年地購買資產,以致當初看來不多的被動收入,已經超過生活所需,步入財務自由。對富人而言,財務自由只是首階段的成功,持之以恆的買入資產將令富人在接下來必定更富有。重要的是,一般人可能忽略「複利」的長期效果,意指淨現金流的增幅可以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強烈。


你注意到嗎?富人眼中的都是現金流。「收入」這個詞看起來代表錢來到你的銀行戶口,你已經袋袋平安,錢是你的。不!富人不認同這個看法。現金流向是富人視項目是資產或負債的唯一指標。富人從不消費掉所有現金流,因為剩餘的現金流將為他們賺到更多,又等於農場主人不會將會生蛋的母雞吃掉一樣。


理財實在博大精深,富人將每一次投資都視為學習。只有不斷學習,富人才可以在變幻的世界當中,找到對他們認為合適的投資項目。最後,借用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一針見血地指出:「窮人把錢存進銀行,實際上是補貼富人。」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


Commenting on this post isn't available anymore. Contact the site owner for more inf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