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持續收縮,市民又應如何自處?
- 老孫
- Aug 7, 2020
- 5 min read
Updated: Jul 28, 2022
常言道:居安思危,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假如知道明天要刮颱風,我們今天才會把盆栽收起來。這完全符合人性常理,但並不符合應付複雜而多變的投資世界。

政府統計處剛公佈了2020年第二季的本地生產總值(GDP)預估數字,預計按年收縮9%,是自2001年起最長的經濟衰退時期。儘管本地出口或轉口貿易數字因環球經濟活動逐漸恢復而逐步復甦,本地民生經濟仍在水深火熱之中。
根據統計處數字,私人消費開支錄得歷來最大跌幅,達14.5%。無論奢侈品或民生用品都無一幸免。在消費嚴重衰退及營商環境極不明朗的情況下,結業潮陰霾揮之不去,預期勞工市場將大幅惡化,進一步影響個人消費活動。在疫苗面世前,疫情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受控,加上社會運動的雙重夾擊,本地經濟要恢復元氣並重新找到方向,談何容易。
因此,一些人便主張以「現金為王」逃避風險,希望以不變應萬變。諷刺的是,香港實際存款利率達負3.3%。在長期危機中,如果你不能繼續保持資產以超越通脹的方式穩健增長,數年後當經濟復甦時,你便已經輸掉10%購買力,情況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反觀2017年,港股進入「大時代」,恒生指數錄得36%,是自2009年以來最大的升幅。一些表現最好的主要股份回報甚至高達266%!正當市場熱烈歡騰時,數據顯示超過6成投資者所得回報低於5%,接近4成投資者甚至沒有回報或虧損!相信很多股票投資者都知道,單靠購買數隻股票不可能獲得穩定的長期回報,更枉論利用簡單的股票投資達成人生目標。因此,每逢波動,資產組合裡只得港股和存款的人回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香港因為資訊發達,加上本身是金融城市,市場工具繁多,比起其他發達地區可能更容易接觸投資資訊。研究顯示,近6成受訪港人有投資習慣,而只投資股票的佔當中近半。如此種種正揭露香港人整體缺乏宏觀的理財概念。結果呢?在市況不利時,選擇持有蒙受通脹損失的現金;而當市況好轉時,卻又未能把握增長機會又蒙受資金損失。如此的長期承受購買力及資金的雙重損失,對個人及社會整體均非常不利。
個人層面上,市民大眾錯覺越是理財越是虧損,恍惚投資後離理財目標反而更遠。又例如,很多人直至退休前都沒發現,辛勤工作所獲的薪金正持續喪失購買力。如在退休前不幸患上大病,更是應驗了「勤勤力力,終須乞食」的悲劇。從更廣的社會層面而言,亞洲是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到2060年,亞洲的老年人口將佔全世界老年人口的60.7%!如果,現時亞洲的年輕勞動人口未能及早醒覺,為自己建立好穩健的資金規劃,在勞動人口日漸減少的情況下,政府將來必定無力提供足夠的社會資助(如生果金),這樣將導致老年人的醫療、生活和消閒開支嚴重不足,甚至帶來嚴重的社會及人道問題。

這也難怪,無論在大/中/小學,始終沒有一堂理財課。包括老師們在內,絕大部份人以為理財不是存款便是投資,可謂只知其果而不知其因,很容易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例如,過份關注儲蓄的人們,對於風險通常抱有錯誤觀念,以為單靠存款便可以達到人生目標;又或者對股票有興趣的人,過於熱衷尋找獲得回報更高更快的方法,以致最終都落得傾家蕩產的結局。
香港老一輩最熟悉的「理財」方法莫過於「銀行定期存款」。在1980年代初,香港活期存款(活存)利率一般都在8%以上,定期存款(定存)利率更輕鬆達到15%以上!在這個年代長大的人,根本無需擔心資本增值問題,只要開立定存戶口,便躺著也賺錢。然而,那個年代經已過去,香港目前活存年利率為0.001%,定存年利率為0.2%,顯然大幅跑輸通脹。但時至今天,仍有為數不少的人習慣成自然,在銀行櫃台聽到如此低的利息後,竟然還繼續定存,筆者看著也著實心痛。
說了那麼久,我們都明白到理財的重要性和它在不同時期/氣氛在社會大眾心裡都得不到真正的重視。其實真正的理財一直都充滿樂趣。我們認為,理財是終生學習的過程。希望讀者們不要被一些財務機構的宣傳手法所誤導,以為做了些什麼便算完成理財。理財並無一張待辦清單,更沒有完成的一天。每次客戶聯絡我們,我們都像「家庭醫生」一樣,希望透過聆聽客戶的生活規劃、家庭的大小變動,和客戶分析出沿路上的不同理財目標。在執行規劃時,我們便成了客戶的「夥伴」,協助加強你的執行紀律。同時,我們將透過持續會面與你溝通生涯上的細微變化,繼續進行更多有效的理財規劃。俗語有云:「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家族辦公室是你的資金管家,他們將透過「設定」、「規劃」、「實行」、「檢視」、「調整」等五步循環,不懈的替你達到增值、財務自由和傳承的終生目標。
最後及最重要的是,與其說是「理財」,其實更多的是「理心」。往往,在理財的過程其實是了解人生目標的好時機,透過全面的理財規劃之後,能夠帶給你更清晰的人生目標,日常工作做起來才更踏實,也更容易真正達到財務自由。
現在,請問你決定要告別因市況大幅波動而導致資金規劃無門的困境了嗎?請問你希望找到努力工作的原動力嗎?請問你希望早日達到財務自由與生活自由嗎?在「疫」境之下,絕對是反思及重整自身資產配置的良機,透過各種重置計劃能夠在經濟復甦後,把握資產穩健上升並直指人生目標的機會。
美國總統艾森豪曾經說過:
「計劃本身微不足道,制定計劃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 Plans are nothing. Planning is everything.”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