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由近期金融數據看出香港未來經濟

  • Writer: 老孫
    老孫
  • Sep 25, 2020
  • 4 min read

Updated: Jul 25, 2022

據香港政府2020年半年經濟報告,「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第二季把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維持在0.00-0.25%的紀錄低位。由於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強方保證被觸發後從銀行購入總值$576億元的美元,以及減發外匯基金票據,港元利率在季內普遍下跌。隔夜港元銀行同業拆息由三月底的1.85%跌至六月底的0.18%,三個月期拆息由1.93%跌至0.78%。因此貼現窗基本利率由1.65%跌至0.50%。」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希望跳出政治及社會層面,由單純的金融數據觀察近期香港經濟走勢,以判斷香港未來經濟狀況特性的預測。首先,我們從最基本的港元兌美元匯率走勢切入,在港美息差擴大之下,港元近期多次觸發強方保證水平。由此可見,大量在世界上遊走的閒置美元資金現時停泊在香港,令貨品供應(港元M1)較3月底抽升11.2%至6月底的$17,720億元。同時,銀行存款總額繼續上升2.2%至$140,780億元。在龐大資金壓境的狀態下,香港銀行無力加息。除少數虛擬銀行存款利息在有條件下達1厘之外,其他機構存款利率均在0.001%水平。那麼,在如此的狀態下,對本地經濟有何影響呢?


在更深入研究其他經濟影響之前,我們亦注意在近期資金氾濫的背景下,香港的各類貸款數字有微妙的變化。由於實體經濟的持續弱勢,無論是區內貿易、批發及零售業等等貸款額均繼續呈下跌趨勢,跌幅高達4.3%。反而,用於投資股市的貸款,包括貸予股票經紀的貸款則持續上升,增長達16.5%。同時,貸予購買住宅物業的貸款亦溫和上升1.7%。如此種種跡象都顯示著香港經濟正在出現新一波改變。

從以上兩大數據推論,香港市民將繼續承受銀行接近零利率的影響,一般儲蓄者的存款將不獲利息的嘉許。長期而言,這對勤勞工作賺取薪金的大部分人而言是一大打擊,因為他們失去了將資金持續增值的基本機會。加上香港長期通脹率大約2-3%的影響,一般存戶實際獲得每年-3%以上的淨存款虧損,而且情況正以幾何速度蔓延。


實際上,就算我們假設通脹只有每年2%,每$100萬的存款在10年後亦只得$81萬左右的購買力,虧損近20%。不幸地,這並非一小撮人的個別事件,絕大部分香港人都有高於世界平均的儲蓄比率,大家都喜愛儲蓄的安全感。但非常諷刺地,今天的儲蓄習慣卻成了高損失投資。長久下去,香港民眾將年年喪失購買力。除數字上的意義外,這同時意味大眾將以持續下降的購買力迎接未來更高的通脹,構成嚴重社會隱憂。由此催生的社會問題包括:貧富懸殊加劇、零售需求持續疲弱、基層市民缺乏上流機會、打工仔置業夢更遙遠等等。


問題遠不止於此。我們都知道,「零息時代」往往代表經濟低迷。在此時期,基層工薪金加幅本就不高。加上儲蓄淨虧損,生活困境可想而知。香港現時面對的實際負利率情況,類同歐日開始實施負利率政策後的影響。當中,無論是銀行、企業、甚至個人都未感受到負利率所帶來的好處。尤其是儲蓄率甚至比香港更高的日本,更傳出市民寧願將錢收藏在家裡也不願意將錢存於銀行。

實際上,我們認為,負利率是治標不治本的藥方。如果真正希望提振經濟並提高借貸需求,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資金的需求!而不是降低借貸價格(即利息)。就等如一家百貨公司,理想的生存之道是提高產品質量令消費提升,而並不只是單單進行長期的特價促銷活動一樣。負利率的唯一用途便是讓負債高企的國家可以繼續將債務高臺往上築,以政府名義的借貸(即國債)後,反而收到債主提供的「負利息」,借錢的人還有利息收!荒唐至極。


回到香港,上文亦說明了貸款額增長的部份,主要在股市和樓市等非實體經濟範疇。由此證明,資金永遠在追逐能夠帶來正回報的投資目標。在實體經濟難以提供穩定獲利的環境下,多出的資金流動性,其實並不會流入劣勢的實體經濟。大量資金轉到金融市場,令市場投機意味更濃了。香港未來將出現一種怪象,一種有點像美國現時情況的景象。在實體經濟尚未恢復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繼續暢旺。低迷的實體經濟及暢旺的金融市場同時出現。


綜上所述,我們預計未來香港經濟大局的變化。第一,香港的經濟環境讓借貸人受惠,並同時損害儲蓄人的利益;第二,在工資零增長的年代,乖乖存款的一群將面對新一波的貧富懸殊衝擊;第三,借貸人並非將資金投放在對實體經濟有幫助的企業投資,而投放在股市樓市等金融市場,形成更大的資產泡沫。然而,經濟的走向往往深深影響民生、政治的發展。未來,在民怨沸騰的本地社會,右翼思想將繼續抬頭,成為本港管治的一大隱憂。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Komentar


Mengomentari telah dimatik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