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儲蓄計劃變成你的金雞蛋!
- 老孫
- Jun 5, 2020
- 3 min read
Updated: Jul 25, 2022
上一篇文章說到「類置業」的投資辦法,提出利用儲蓄計劃創造一隻金母雞,讓自住物業的業主實在地享受到樓價上升的好處。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與讀者們分享近年儲蓄計劃的一些根本變化,之後我們將繼續以安全、保本的儲蓄保險作骨幹,配合不同人生情境,達到將投資收益最大化的目標。

從根本上理解儲蓄保險在近年的變化
由於行業在監管層面的革新,以及長久以來市場的高度競爭,在消費者的角度儲蓄保險在近年確實發展迅速。而作為消費者,更是進步之下的大贏家。不過,相信不少人曾經經歷過儲蓄保險派息「講一套,做一套」的時代,絕對是令投資者卻步的一大缺點。
在眾多投訴案例之下,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在2015年9月起,對分紅類產品的派息實現率制定了清晰及統一的計算方法和披露方式。在新監管框架之下,保險公司必須每年披露派息實現率。自此之後,絕大部分保險公司的實現率都保持在100%或以上。眾目睽睽之下,面子攸關,派息要緊。
源於大眾對派息實現率準確度的要求進一步上升,保險公司背後的投資組合也要與時並進,作出相應調整。保險公司盈利方式與銀行差不多,離不開把你的存款/保費拿去投資,待你提款/退保時把錢還給你,扣除利息後的部份就是保險公司/銀行的利潤了。當然,保險公司還須把客戶的保費與他們的自有資產分開,這是監管規定。所以,保險公司所派發的紅利或利息,其實便是他們投資組合中一部分的收益。因此,對投資者而言的回報高或低,便要看投資組合的實際回報而定。
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儲蓄保險剛面世時,市面銀行的活期存款也有5-6%利息回報。因此,保險公司必須要以高於此標準的利息作招徠(8-9%),而實際上當年確實能做到。但同一時間,保險公司的投資組合以保守聞名。因他們的投資資金實際源自客戶,而保險公司在保單條款中又加上了保證回報條款等。因此,保險公司一般會把80%資金投資在低風險,但有定期回報的投資標的;剩下20%資金則投資在長期增長目標,比如股票等。這個決定其實相當矛盾:儲蓄保險本身是一項較長期投資,人們所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穩定的增長方案。但80/20的投資組合所帶來的卻是一個短期回報不彰,長期回報低劣的結果。難怪以往的儲蓄保險派息一般都偏低了。
歷史說完,回到現實。目前銀行存款再沒有5-6%的利息,甚至連1%也沒有!所以,今天的保險公司再無需要誇大其詞吹噓自己的產品回報。從前,保險公司為了造出超高派息,必須用沒有平整化的派息機制,即:「今年表現好,派10%;明年表現差,那就不派息了」。這與儲蓄保險靠穩定增值而吸引客戶的穩定性背道而馳。
因此,再改革之下,保險公司現大多採用平整化派息機制。在豐收年,保險公司將保存部分利息,待歉收時再派發出去,從而讓長期派息率能夠保持穩定。而且,為達致長遠增值目標,一些保險公司選擇以55/45的股債比例作為投資組合配置,確保投資長期回報的正增長機會。這創造了雙贏的局面,也能夠解釋為什麼派息實現率在今年都表現亮麗。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