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黃金有罪?

  • Writer: 老孫
    老孫
  • Jan 29, 2021
  • 5 min read

Updated: Jul 27, 2022

為何各國政府在本世紀初瘋狂拋售黃金意圖壓制黃金升值,卻又在近年瘋狂買入黃金?黃金真的是這個世代的挪亞方舟嗎?


在1944至1971年間,二戰後各國的經濟秩序奠基於美元的發展。根據布列敦森林協議,黃金價格鎖定為$35美元一安士,持有美元可隨時兌換成等值黃金。因此,美元價值的穩定足以在戰後成為各國的儲備貨幣。


但是,由於越戰的發生和國內經濟低迷,美國國內開支大增並曾發行過多的美元,導致通貨膨脹上升。加上美國的貿易數字開始入不敷支,令法國和瑞士等國都希望按協定要求將美元兌換成黃金,保證自身利益。由於無法履行約定,當時的美國尼克森總統便毅然宣布黃金與美元脫鉤,並「暫時」停止美元和黃金的自由兌換。自此之後,各國貨幣便淪為「法定貨幣」,貨幣背後沒有任何價值支撐,只要國家法律認可的便是貨幣。


在美元與黃金脫鉤以後,美國便再沒有一年有財政盈餘,聯儲局更多次聲明黃金是歷史遺物,已經毫無用途。

黃金與貨幣的脫鉤,對政府而言是短暫的美夢成真。因為現在政府理論上可以無限量發行貨幣,而且無需擔憂其背後的黃金儲備不足。政府可以隨意增加開支,這對於持續擴充規模的政府而言,絕對是一大福音。


現代政府是如何籌措資金的?假如美國政府需要新資金,它將向聯儲局透支所需金額。聯儲局在無任何限制的情況下,將隨時向政府提供所需資金。而這筆款項則成為美國「國債」。事實上,數十年來的全球化進程有利美元長期流出美國本土,而獲得美元收入的國家(如中國及日本)為確保其本國幣值穩定,必將所得美元購入美國國債。美國的神話自動延續了,不是嗎?

剛開始時以上的循環天衣無縫,但慢慢地便出現了像毫無節制的信用卡消費一樣。國家開支越來越大,甚至不顧自身償還能力增加支出(從1971年起,美國債務佔GDP比例一直上升,目前已超過100%)。整個循環建基於世界繼續接收美元,而各國又繼續願意用美元買入美國國債,從而讓更多美元流出。這個「永續機器」的運作,實際就如龐氏騙局。


各國願意配合美國嗎?目前,全球正醞釀一股「逆全球化」趨勢。姑勿論這股趨勢的理由,「逆全球化」將讓美元流向全世界的速度減慢,令各國對美國債券的需求下降。如美國繼續擴大所需開支規模,繼續期望世界「買單」,突然的需求下降可能令國債無法售出,令美國國家整體賴以維生的「超級信用卡」簽帳額突然爆滿。如這一幕發生,必將引起全球金融以致實體經濟的恐慌。

世界距離龐氏騙局的崩塌,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更近一些。各國早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便開始質疑美國以近乎鄙視的態度對待黃金是否另有內情。全球各國一直習慣在各地儲存黃金,以減低交易時的運輸成本,以及某程度上保障全球和平。為不過,在民眾的高呼下,德國在2013年宣布將在7年內將近半黃金儲備從美國運回國內儲存。消息一公佈便惹來更多疑問,為什麼美國需要7年才可將黃金歸還呢?事實上,英國在收到德國的歸還要求後,便已一口氣將所有屬於德國的黃金悉數歸還。德國後來發現美國所歸還的金磚,與原先寄存的標籤不一樣,懷疑美國早已掉包。美國的做法讓世人懷疑它將別國黃金出租,甚至轉售的指控不打自招,亦令更多有在美國存放黃金的國家懷疑自身黃金是否真的安全。


實際上,發達國家在本世紀初對壓制金價升值可謂不遺餘力。在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各國央行曾沽出大量黃金。在各國開支日益增加的情況下,以上行動亦無法壓低黃金價格,極其量只限制其升幅。市場人士懷疑,美國在極力壓低金價時,可能超額借出存於其國土的黃金,甚至借出從不屬於美國的黃金(借出的黃金不一定需要運走黃金,加上美國從來就不公佈黃金存量數據,黃金實際持有人是誰其實非常混亂)。

2008年金融海嘯後,環球央行黃金交易由淨沽出轉成淨買入。此部份的變化主要由新興國家所帶動,包括中國、俄羅斯、土耳其、阿聯酋以及印度等。新興國家大量購入黃金,顯然由於他們認可黃金在人類文明當中所代表的固有價值。


撇除國家之間的因素,在研究黃金開採數據後,我們亦可留意到黃金市場值得關注的現象。退一萬步而言,我們儘管把黃金視為普通的貴金屬,它們的價格同樣受供需變化所影響。自2010年起,市場整體呈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即使企業加大探索新礦場的開支,所能發現的新存點都越來越少。截至2019年尾,全球黃金存量約251,576噸,已開採黃金佔總數78%,即只有22%地下存量未被發掘,黃金供應甚至將比石油更早面臨短缺危機!

一些人士指出,當我們每天看著黃金的價格在「變動」的時候,實際變動的是貨幣的價值。黃金「價格」由1971年的約$36美元一安士「上升」至目前超過$1,800美元一安士,「升幅」達490倍!(相等於貨幣貶值幅度)。與其認為黃金具有龐大的升值潛力而買入,倒不如是為保護自己的個人資產,免受金錢貶值所沖刷。投資者可考慮儘早在投資組合中加入黃金作為保護性資產。


投資黃金的渠道層出不窮,需留意的是,一些投資方式實際上可能並無持有黃金實體,亦未能達到投資者希望終極避險的需要。如投資者看好黃金開採業的前景,可透過不同的互惠基金參與市場升幅;如投資者希望持有實金,除買入金粒或金幣等黃金製品之外(需注意買入此類製品需承受較大的出入差價),更可透過交易所買賣基金持有黃金,此類基金持有黃金實物,能緊貼追蹤黃金市值升跌幅,有效對沖貨幣貶值風險。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entarios


Los comentarios se han desactivado.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