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息環境對生活的長遠影響
- 老孫
- Sep 11, 2020
- 6 min read
Updated: Jul 28, 2022
近來不同國家的中央銀行已經將指標利率「清零」,甚至把利率降至負值。但我們可能忘記了,利率下調其實在2019年末已展開,當時疫情尚未出現。一般人可能未能即時發覺利息低迷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事實上,幾乎所有重大經濟政策對民生的影響也是無聲無息的,但影響絕不輕微甚至是不可逆轉。在本文中,我們將聚焦低息年代對社會、生活和經濟的影響,尤其聚焦本港與其他地區所面臨的不同情景。
為確保港元與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穩定,香港並無獨立的貨幣政策。香港的貨幣政策必須根據美國聯儲局的步伐而調整,等於將貨幣政策「外判」了一樣。然而,在美國長期利率走低和中國輸入性通脹影響下,香港就像「三文治」一樣同時受兩方夾擊進退兩難。我們嘗試由長期利率走勢出發,觀察利息調整的歷史因由。之後,我們將留意上一次低息期對香港的影響。第三,近期經濟研究說明低息環境可能重演,並以更劇烈的程度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將從歷史學習,尋找低息之下的資本運用指引及在未來的金錢生存之道。
利率的長期趨勢

眾所周知,環球利率過去半世紀一直向下移動,低處未算低。每逢經濟衰退,利息降得比之前更低;但當繁榮期重臨,息率卻往往未能恢復至以往水平。一些人認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靠發債為生,利息成本將壓垮他們。為避免此情況發生,他們將降息包裝成「醫治」經濟衰退的良藥。事實上,今天的美國民眾負債比率高企。據2018年進行的消費者支出調查結果指出,一般美國人支出佔稅後收入的101%。因此,今天利率的下降可能對減輕債務負擔的影響比刺激消費的作用更大。國家開支習慣也與國民一致,美國的淨負債佔GDP達79.2%。據摩根資產管理預計,至2030年此數字將達到125.5%。在如此繁重的債務負擔下,國家無容置疑有強烈誘因,將長期利率保持超低範圍以減輕債務負擔。
近日,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在傑克森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宣布,該局將因應通脹和就業兩大目標,更新貨幣政策框架。今後該局將採用平均通脹(Average-Inflation Targeting)為政策指標,通脹目標仍然為2%。改以平均計算通脹水平,意味變相允許通脹在一段時間內超出2%仍不加息。同時表示美國將積極推動實際利率步入負值。基本上,市場視新政策預視聯邦基金利率在一段長時間,將保持現時或更低水平。
過去低息環境的持續時段對香港所帶來的長期影響

國際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步入一段為期7年的低息時期(由2009年起至2015年止)。透過研究這段低息期帶給香港的影響,將為了解本港未來再次步入低息期的影響至關重要。雖然,香港利息走勢受美國息口變化的影響,但香港經濟本身其實更受內地左右。特別是在進出口及轉口層面而言,香港自80年代經濟起飛以來,便是內地非常重要的轉口港。雖然近年轉口貿易需求放緩,但香港變得更依賴內地的日用品及消費品供應。所以,香港的通脹水平受內地通脹溢出效應影響,持續高企。
在歐美通脹普遍低迷的「後金融海嘯」年代(2010-2014),香港通脹在期間繼續保持2%以上,在個別月份甚至達8%的超高水平!正常情況下,香港應更早加息才對,但由於聯繫匯率的限制,加息受到壓制。在雙面夾擊下,香港的銀行存款首次同時面對如此低的利息回報及高通脹侵蝕。據統計,香港在2008年後期,每年銀行存款須面對-3.3%的實際購買力回報。假如你存款100元,每年將損失3.3元購買力,10年後將損失50%購買力!

更貼身及明顯的轉變,必然是樓市在2008年金融海嘯以後的升幅(樓價飆升更成日後社會問題激化的導火線)。由歐美日各國發起的大規模「印銀紙」行動,讓全球埋沒在資金嚴重氾濫的結果當中。在低息時代,借貸成本低企,理應吸引企業家借貸並投資在自身企業,然後帶動整體經濟恢復正常。可惜的是,理想與現實始終一河之隔。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資金都將慣性追逐優質資產。在經濟低迷下,優質投資項目減少,資金因而大量流入房地產、股市等資本市場,而資金並未流向企業借貸等實際令實體經濟受益的地方。結果,在物價及房價年年急速上升的情況下,工資增長卻跑輸資產升幅,令一般打工仔更難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當經濟面臨低增長甚至衰退時,最受影響的其實是基層市民。由香港政府所編制的2020年半年經濟報告當中有一專題研究更明確指出,觀乎香港回歸以來發生的經濟危機,不論原因在外還是在內,甚至是天災所導致的,都將令較低技術階層就業人數顯著下跌。簡而言之,經濟低增長或衰退將減少窮人收入,令貧富懸殊差距擴大並惡化。貧富差距擴大很可能導致年輕人對社會不公現象不滿,長遠對政府管治構成挑戰。
未來低息環境勢將重演

一些人覺得2008年金融危機已過去,上述悲劇應已遠去。事實上,早在2019年末,歐美已再次減息,只是新冠肺炎恰好將降息步伐突然加速而已。可以說,原先已疲憊不堪的成熟經濟體遇上疫情的衝擊,一擊即垮。
美國在疫情爆發後立刻重啟「量化寬鬆」,在短短3個月內所進行的規模已超過之前任何一次的量化寬鬆。世界再一次進入低息年代,香港市民之前所遭遇的亦將再現。只是,這一次低息時代可能比任何一次都要長。我們認為,除客觀的大經濟環境無法在可見將來恢復外,更加有主觀的「美國優先」、「美國第一」等單邊主義政策思想在背後影響政策制訂者行動,導致利息實際步入加息週期變得遙遙無期。

香港市民將再次蒙受存款實際購買力的大額損失。資產價格更以泡沫的勢態飆升(近期的黃金、科技股等)。作為大眾,你是否甘願被時代巨輪所淘汰?我們並無力改變世界。但所謂適者生存,既然世界變了樣,我們是否應該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尤其是在金錢、理財方面的一些基本觀念及所需執行的規劃。
未來低息環境的資本使用及生存之道
「如何面對貧富懸殊幅度加劇」,「年輕人站在不均的起跑線上」等問題看似是社會問題,貌似與本文無關。但我們希望用理財角度出發,警醒讀者除關注現時的社會問題外,亦需注意記切勿將自己的資產置於不必要的風險當中。

對於單純儲蓄的人而言,在低息年代資產所面對的最大風險是通脹風險。簡單而言,通脹描述資產價格日漸上升,令你的資產購買力下降。一般情況下,市民不會每天感受到通脹的壓迫。但當時間拉長,比較日常交通、用餐等生活開支漲幅,實在驚人。如果你仍未認清通脹威力而將辛苦工作所賺來的金錢,安分地存放在銀行,10年下來你的資產將貶值15%,30年後你的資產更將貶值35.4%!
請告別單純的銀行儲蓄!傳統上,銀行應獎勵儲蓄而從借貸上獲利。但以今天的存借息差,銀行給予存款的利息近乎0%,扣除通脹的話實際上為負回報!你將等於「付費」將錢存於銀行!這樣的儲蓄習慣將令原本已經艱難的儲蓄計劃更加事倍功半!

既然銀行沒有利息,那我們何不自行製作適合自己的存款生息機制呢?BINGO!世界性的長期低息環境,推動了人們自行理財。受惠金融科技的發展,市面上有成千上萬的理財規劃工可供市民選用。簡單如香港打工仔必須成立的強積金帳戶已經是政府為市民建立的第一個理財工具,它利用超長期的強制性投資對沖資本市場的短期波動風險。事實上,強積金的成立背景其中一部份,便是希望提高市民自行投資的興趣及積極性。
另外,值得留意的是,以往人們在規劃理財方案時只將一部份資產投入(如:將30%資產投入股市或將50%資產用以繳付樓按首期等)。請注意,在今後的低息環境裡,持有超額現金都將受到通脹的侵蝕。所以,將資產整體進行規劃的重要性顯然而見。就像我們一直以來的工作一樣,為客戶制訂屬於他們自己的理財「四桶金」,根據自身對風險取向、投資目標、投資年期等,建立一個屬於你的個人基金。從今天起,你也可以擺脫銀行息率的波動,不論經濟前景如何,你都可以為自己的資產找到增值機會!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