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加息風險與實際加息風險大不同
- 老孫
- Jan 28, 2022
- 4 min read
Updated: Oct 22, 2022
「美國加息」一詞近期簡直無處不在。無論你認為美國加息步伐如何,我們都對加息風險並不陌生。近期新聞所提及的加息風險大致為:存款利息增加、借貸成本上升、債券利息吸引力下降等。但是,我們甚少見到有文章將加息風險與通脹作連結(只表示因通脹而加息),而在通脹大升的背景下,我們應認識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的分別。
在經濟學裡,我們經常運用名義與實際這一類詞語。我們先簡單介紹名義與實際利率的分別。「名義利率」指中央銀行所公布的未經通脹調整利率,亦即美國聯儲局可調整的息率。而「實際利率」則是經通脹調整後的名義利率。例如:在無通脹世界,如果銀行存款息率為5%,名義利率將等於5%,同時實際利率亦將等於5%;但如果現時通脹為5%,銀行存款利率仍為5%,則名義利率仍然等於5%,但實際利率已降至0%。
“ 實際利率 = 名義利率 - 通脹率 ”
作為儲蓄者,我們更應關注實際利率。當實際利率為正值(高於0%)時,我們在銀行的儲蓄將獲得實際購買力的提升,亦即在一段時間後購買力有實際增加(典型的獎勵儲蓄情況)。反之,如果通脹比名義利率更高,實際利率將為負值(低於0%),一般儲蓄者的銀行存款實際上在一段時間後便被偷取珍貴的購買力,即所謂「輸通脹」。
通脹的影響別看輕!假如你每月儲蓄$5,000,儲蓄習慣持續30年,名義利率為0%而通脹為2.5%,30年後,雖然你的儲蓄金額為$180萬,而實際購買力則只剩$124萬,購買力虧損達30%!

【圖一】
在1980-2000年間,名義利率(上圖黑線)絕大部份時間都高過通脹率(上圖紅線),從而讓大眾儲蓄獲得高於0%的實際正利率(上圖藍線)。以往,調升名義利率已經非常有效地讓實際利率上升,令貸款者蒙受較高的「未來錢成本」從而限制投機性投資及控制經濟過熱情況。但40年後的今天,利率和通脹長期低迷,在多次經濟危機之後,名義利率甚至比通脹更低。從此,世界便進入一個實際利率負值的時代。
即使在2018年左右,美國聯儲局嘗試讓經濟步入加息週期,但在短暫啟動加息後數年,由於憂慮經濟硬著陸而擱置。後來,更因疫情突襲而令聯儲局再次進入新的減息週期,令本已低迷的名義利率再次被下調,讓實際利率進一步低於0%。

【圖二】
【圖一】讓我們知道疫情的出現讓實際負利率拾級向下。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實際利率為 -6.52%!上一次實際利率比目前更低的時候要數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實際利率等於-18.03%!除名義利率一直下調之外,我們發現更令人不安的畫面。【圖二】顯示美國的貨幣供應在疫情之後十級跳,讓本已失衡的實際利率在貨幣供過於求的情況下進一步墮入深淵。
咁...所以呢?我們從以上的歷史數據得知整個利率走勢背景。然而,市場上一直存在兩種人:借貸人和存款人。上述的實際負利率情境對存款人固然不利(輸通脹),但對借貸人而言卻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從前,借貸人借錢投資需要付出實際正利率或所謂「先洗未來錢」的成本;辛苦工作後將薪金存進銀行的存款人亦能獲得實際正利率的回報或「贏通脹」回報。但自從實際利率變為負值之後,借錢投資/經營生意的人,實際上獲得前所未有的借錢概念(實際負利率等於銀行貼錢給你借錢!)而繼續努力存錢的社會大眾,正被整個體系以負利率的名義悄悄偷取他們的購買力!
而為什麼實際利率很可能長時間回升不到至通脹率以上,從而讓實際利率變為正數?原因有很多,市場說法紛紜。其中,筆者覺得非常「貼地」的說法則與美國目前的國債規模有關。美國國債目前規模達到29.9萬億美元或等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22%!因此,每當美國聯儲局加息1%,等於美國政府每年需要額外付出2,990億美金的利息支出!如果你是美國政府,你還希望加息嗎?
因此,對於一些有興趣執行近期非常熱門的保費融資投資計劃的人士而言,表面上加息可能是他們值得關注的風險。但通過以上的分析後,我們應明白到,目前可能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借貸時機。而保費融資一般年複息回報在10%以上,再加上實際負利率的加持,實際購買力回報可能比字面上的數字更豐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