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少資產是「被管理」的?
- 老孫
- Nov 27, 2020
- 4 min read
Updated: Jul 25, 2022
環球經濟正加速步入知識年代,不論是增值、退休、還是傳承等生涯規劃方案,都因市場變得更大更快而更為複雜,讓一般客戶在處理規劃時更吃力。同時,現代人更講求生活平衡,希望無需花費過多時間便能完成財務規劃工作。於是,資產管理行業便如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
根據統計,全球被管理的資產規模達101.7兆美元!在亞洲高資產淨值人士資產規模達43.3兆美元,並以每年16%速度增長的情況下,亞洲地區被管理的資產規模只有16.2兆美元。由此可見,資產管理行業在亞洲地區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另外,在退休規劃方面,全球退休金規模達到56.5兆美元,而亞洲部份同樣只佔6.5兆美元左右,佔全球規模的11.5%。
在歐美及一眾發達國家,財務策劃早已成為一門專業。無論是高資產客戶還是普羅大眾,大家都希望尋求理財相關的專業意見。除期望自己能夠在財務策劃上早日走上康莊大道之外,更希望達致財務自由。反觀亞洲,資產管理行業發展起動較晚,直至近年中產人數大幅上升,財策服務才顯得短缺。包括銀行及保險行業等相關機構都加入競逐這塊灸手可熱的大餅,急起直追。
然而,亞洲地區的資管行業成長,建基於一項重要因素:人口老化。據台灣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研究顯示,人口老化已成為全球大趨勢。尤其是在亞洲,此趨勢的形成速度冠絕全球。到2060年,香港高齡人口所佔比率將達到36.84%!位列全球第七,台灣更加以39.27%排名第二!

在預期壽命更長、公營醫療超負荷、市民希望獲更佳醫療服務及退休生活的背景下,亞洲人將比以往更關注醫療保健以及退休規劃等議題。以上議題正是財策專業所在!在大中華地區的傳承概念下,高齡人口佔比的飆升意味著傳承相關需求進一步提升,長遠將為資管行業帶來更多機遇。
同時,儘管財策需求增加,安永在2019年全球財富管理報告中提醒,客戶並未對特定機構保有忠誠度。因素包括:財策人員的違規行為導致機構形象低落、財策人員服務未如理想等。此時此刻,正是行業參與者重新定義行業價值的理想時機。
安永在報告中進行了一項針對26個國家或地區,合共2,000名資管客戶的調查。以了解他們認為資管服務最重要的是什麼。結果包括:
1. 顧問在客戶人生大變時需把握時機提供更好服務;
2. 高資產和年輕客戶最傾向於更換財務策劃機構;
3. 財務策劃師能提供解決方案比產品和服務更重要;
4. 大型機構的收費定價模式需改變,以配合日益複雜的客戶需求。

另外,超過50%客戶表示他們尋求以人生目標為主的財策方案,而不僅僅是理財商品。同時,研究預計獨立財策顧問和金融科技財策機構之客戶增幅最大,但超過40%的客戶認為現時的財策機構收費不合理。安永提出,客戶更需要的是財富規劃和建議,但由於產品和服務的分散性和收費結構的複雜性,令客戶往往猶豫不決,而這些零散的服務通常無法滿足客戶的全部需求。
按以上所述,未來資管行業的發展應更注重具體的目標導向,如大學教育基金、退休資產規劃和遺產傳承規劃。同時應額外關注客戶的日常財務管理,以財務獨立為目標,從而滿足更廣泛的人生需求。理財規劃當中重要一環便是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要做好這部份配置必須將個人/家庭的整體資產,包括:房地產、工作/投資收入、現金甚至保險用最宏觀的角度審視。財策顧問理解客戶的資產細緻度將直接影響其提供的意見。
對客戶而言,只完成一部份的資產規劃稱不上是完善的理財規劃。哪怕你遇到的是巴菲特亦一樣,如果你一直將大部份資產隱藏在財策顧問的視線外,無論財策顧問如何利用不同的方法及工具替你安排規劃,你亦絕對享受不了應得的理財成果。

我們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以及與身邊同事交流,一致發現普遍客戶當面對「你有多少資產?」這類的問題時,十居其九都在故意逃避,或者將金額大幅降低。當然,在日常消費時我們都習慣別透露自己的預算,以免被銷售員利用。這個看似無害的溝通盲點,卻對財策顧問而言,是一大難題。希望有興趣進行規劃的讀者明白財策顧問憂慮。好的財策顧問應像私人管家一樣,為客戶的利益把關,多想一步。我們一直都希望透過自己的知識和專業感動遇見的所有客戶,希望這種信心的建立有助於加強客戶對我們的信賴,令客戶的所有資產都得到有效的配置及規劃,建構雙贏局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