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仲做定期?時代變啦!
- 老孫
- May 8, 2020
- 3 min read
Updated: Jul 28, 2022
“ Welcome to the new era of LOW INTEREST RATE. ”
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引起的環球經濟危機令美國迅速重啟量化寬鬆(QE)並大幅減息,讓世界再一次重返「零息時代」。利率的長期走勢因此下滑,令一時沉寂的利息套戥交易(俗稱:賺息差)近期又重新熱絡起來。
當銀行繼續用「年利率高達0.3%」的宣傳標語推廣定期存款(下稱定存)時,筆者仍聽到為數不少的市民繼續熱衷於開立定存戶口,著實感到無奈。確實,比起什麼都不做的人,定存還是聊勝於無,但僅此而已。

在港元和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下,本港備受高通脹和低利率的夾擊。高通脹是由於我們背靠祖國,一直從內地購買大量產品及日用品,因此受內地通脹的影響,本港物價也較高;但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我們仍被迫跟隨美國息率,導致香港銀行的實際存款年利率堪稱世界上最低回報的地區之一。但是,香港人一直處之泰然,亦是喜歡儲蓄的一群,我們自回歸以來銀行存款增長已超過450%,在2019年更達到6.8萬億元的新高水平!
部分香港人意識到若存款只放在活期帳戶,實際上還需蒙受購買力虧損。他們繼而如同他們的父母輩一樣,在銀行開設定存帳戶。定存是一種最不費吹灰之力的投資工具,能夠在開設時確切知道未來的回報,不多也不少。但不幸的是,定存回報比當年長輩們所做的實在差太多了。在80/90年代,定存利率最高達10厘或以上!反觀今天,即使是銀行的尊尚客戶(即流動資產達780萬港元或以上)為例,他們的定存利率也只有0.4-0.6%,連通脹都未能超越的回報,試問還有必要放棄經年累月的流動性去換取嗎?

上圖為政府統計處數據,展示自1980年起開立一年定存的年回報走勢。可以知道,定存事實上不是一直都是低回報的。在2000年前,利率清一色的高於長期通脹水平(約3%),成功為定存戶帶來合理回報。但自步入21世紀以來,多次金融危機令絕大部分央行一直調低利率,令銀行定存回報一直在接近零的水平。甚至乎,我們發現當2014年美國步入加息週期時,本港的定存利率仍然保持在極低水平。似乎,香港定存利率將長期保持在近零水平,持續跑輸通脹。

當你以為已經盡力替自己的存款保持競爭力,事實上定存正幫倒忙。據摩根資產管理的統計亦得出同樣結果,明顯地,當美國開始步入減息週期及進行量化寬鬆期間,現金帳戶的實際購買力必然落後於通脹。如繼續進行定期存款,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上圖假設我們有100萬元作為投資本金,以不同的投資工具回報作比較。首先,如果您只將現金存於活期存款帳戶,10年後的實際購買力便只有今天約81萬元;第二,如果按實際回報計算,定存只會令購買力下降。然而,仍然比活期存款要稍微好一點。如果今天改變選項而將資產投入簡單如儲蓄計劃,按每年4.5%的複利回報計算,同樣的10年,購買力將增值52%,與銀行存款或定期存款的價值差距達87%!
所以,有志儲蓄的人必須在儲蓄前就認識到在現時合適的儲蓄工具,避免墮入儲蓄陷阱越儲越少錢。既浪費時間,更浪費了資產增值的機會。當存款者蒙受購買力損失時,在硬幣的另一面,另一群人卻富起來。他們便是:貸款者。貸款者的借貸成本如定存回報一樣,同樣是連年下降,在某些國家甚至出現免費借貸等奇怪現象。只要你懂得運用相關利息差,你也可以在極低風險下達到抗通脹以及獲得不俗的投資回報。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Komment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