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躺著賺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美股還吸引嗎?

  • Writer: 老孫
    老孫
  • May 27, 2022
  • 4 min read

Updated: Oct 22, 2022

還記得嗎?在早一段時間,身邊朋友都趕著去辦理美股交易戶口,甚至連他們的爸媽都跟著去開戶了。難怪,美股市場在過去三年表現亮麗,標準普爾500指數在2019年的升幅達31.49%、2020為18.4%,2021亦升28.71%!因此,在疫情之下,市場歌舞昇平,知名券商的發展更是如日中天。廣告鋪天蓋地出現在港鐵站、大街小巷和網路上。如有人對筆者說券商是疫情下的最大贏家,我也信了。實際上,知名券商的用戶量在疫情下大增,從2020年8月的1,000萬個,達到一年後(2021年8月)的1,700萬個(新增用戶量等於一個香港人口)!筆者更從券商官方網站中看到一個以「港人炒股心不變,年均交易過百次」為題的新聞稿,證實股民對回報的渴求。對券商而言,增加的不只是用戶量,還有交易量。即使券商聲稱交易費用低,但過去一年券商的收入亦上升114.9%或71.2億港元,果然厲害。


但是,花無百日紅,風水輪流轉。在股民一窩蜂衝進美股市場後,當地踏入加息週期,躺著賺取豐厚回報的日子已過去。事實上,美股標普500指數今年以來錄得負3.44%的虧損。在市場處於超高估值狀態下,未來股市波動勢必加劇。因此,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希望調整我們對美股的看法,從而重新認識市場狀態,以及調整我們對於投資的期待和預期。


美國經濟步入擴張階段

經濟週期有不同的階段。在疫情剛開始時,經濟陷入衰退階段,商店關門民眾消費驟減,經濟需要足夠支持才能持續下去。當時投資市場情緒低迷;疫苗出現後,美國逐步解除社交隔離措施,不同企業公布出史無前例的收入正增長,股市受刺激,一波接一波的上升。不過,至今年3月,聯儲局公布加息決定時,證明美國經濟已達某程度的回暖,通脹開始升溫,但這階段的企業利潤增長比復甦階段要低得多,慢慢步入正常化。我們多次重申,加息並不代表熊市將至,加息本質上只是經濟復甦的象徵,而經濟表現良好對股市又有支撐作用(上圖)。不過,你已經不能純粹只因身處在市場當中便已獲得超過20%的年回報(過往一段時間是這樣)。在往後的擴張階段中,主動選擇合適投資組合才可獲得可觀回報。


高、大、貴的大型企業投資價值下降

在多年的升浪後,美股企業投資價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以基金評級公司晨星的統計數據(上圖)而言,大型企業基本上已經變得極為昂貴,尤其是科技股等所謂新經濟板塊更是如此。摩根資產管理搜集了過去70年的投資數據,證明在目前估值情況下入市,未來10年所得的年度化回報講等於0%。


華爾街有一段諺語:「再高的樹也不能長到天上。」在市場中估值最為昂貴的企業,一般都是過往兩年升得最急的板塊(主要為科技相關企業)。這些企業正以30倍或以上的市盈率交易。在加息週期中,儘管整體市場仍將有望錄得升幅,但那些高大貴的科技企業股價應接近頂部。通過上圖可以觀察到,假如市場繼續在未來錄得升幅,最能夠穩定交出可觀回報的企業應該是所謂的價值型企業,亦即舊經濟股。這些企業來自:金融、原材料以及傳統能源板塊。這些板塊都將受惠於加息(銀行息差擴闊)以及經濟表現強勁(對原材料及石油等能源需求上升)。從下圖可以看到,能源及金融服務板塊表現仍落後大市,預料可受惠於加息及擴張週期。假如你心繫美股,可以對這些企業進行進一步研究。

除美股之外?


綜觀不同的資產類別(包括世界各地的股票和債券等),股票仍然是未來獲得資本增值的最有利工具。由於投資級別債券的債息長期低迷,股票目前能夠帶給專業投資者的息率回報更高,而其蘊含的股價增長更是債券無法比擬的。因此,在權衡風險回報效益後,股票的優勢便顯然而見了。因此,華爾街亦有另一種說法——TINA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沒有比這更好的選擇。


即使股票是目前最佳的投資工具,但對於追求平穩增長的投資者而言,美股的估值還是有點太高了,高得讓人恐懼。他們可能選擇尋找更穩健的估值水平入市,而這個選擇,可能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從下圖可以得知,除美股市場之外,全球股市在近期的地緣政治風波之下都陷入調整期。這就對了,我們可能在本次危機之中重新找到機會。

在一輪盲目的上漲之後,恰當的風險管理將斷定一切。畢竟在人生路上,值得投資的機會滿地都是,但能夠笑到最後的可能已經已股神的名義存在了。你覺得呢?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機能がオフになっていま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