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便已是一隻會生金蛋的雞!
- 老孫
- May 29, 2020
- 4 min read
Updated: Jul 25, 2022
如果你已置業,但仍在償還按揭的階段,希望進行其他投資,但每月按揭供款開支不低,亦沒有太多流動資金可以投入,以下提出的方案可能解決你的困局!又或者,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顯示:全港自住物業的家庭當中,約66%已供滿按揭;其餘仍在供樓的家庭,最新數據顯示他們實際的供款額只佔月收入的35%。過去樓市節節上升,其實並未令自住物業家庭實際享受樓價升幅。
無論您屬於以上哪一群,以下提供的三項情境,利用物業生出一隻金母雞,讓自住物業的業主實際得益。
情境一

駱先生於2008年購入市值$250萬元物業,承造按揭$175萬元,分25年還,每月供款$7,851,按揭在2020年尚欠本金約$105萬元。駱先生決定從物業套現$200萬元,新按揭額$305萬元,分30年還,利息2.5%,新按揭供款每月$12,051。為什麼駱先生要這麼做呢?
如果將套現資金$200萬元投進一個高息儲蓄帳戶,將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以下,我們將取用一個儲蓄帳戶來演示實際效果以供參考。

我們選擇的工具必須為保證成分高,提取靈活性大,派息相對較高及穩定。現在,假設我們從第2年(第13個月)起,在儲蓄帳戶每年提取港幣$75,000(每月$6,250)。我們將駱先生的新按揭供款減去儲蓄帳戶提款($12,051 - $6,250),實際每月供款$5,801,比原有供款還節省$2,050!
同時,考慮到駱先生的舊按揭將在13年後到期。按照以上的計劃,在駱先生提款12年後,儲蓄帳戶餘額$224萬元,按揭本金則尚欠$200萬元。我們為駱先生作以下總結:

駱先生把$200萬元投入儲蓄帳戶後,首年仍需額外供款$50,400。而在第二年提款的情況下,每年俾舊按揭節省$24,600,12年合共節省$295,200。駱先生還可利用儲蓄帳戶結餘把尚欠的銀行本金全數還清,帳戶還剩約$24萬元,在駱先生的情境中,這13年裡合共賺取約$53萬元。
各位現在應已初步了解如何運用按揭及儲蓄帳戶的息差達到:按揭供款減少、與舊按揭同一年完成計劃,以及讓實際回報超過10倍!當然,我們將建議客戶在套現資金時,先保留$50,400作第一年的額外供款之用,餘下的採用以上操作,這樣更達到無本生利!
情境二
我們繼續變化駱先生的情境。今次我們目標讓新舊按揭的實際供款維持原狀($7,851),反正駱先生能夠應付按揭供款。我們繼續從第2年(第13個月)起在儲蓄帳戶提款,不過調整為每年提款$50,400(每月$4,200),將駱先生的新按揭供款減去儲蓄帳戶提款基金($12,051 - $4,200),等於實際每月供款不變($7,851)。

我們繼續以第13年還清按揭貸款為目標。按照以上計劃,駱先生連續提款12年,儲蓄帳戶結餘尚有約$270萬元,同時駱先生尚欠本金約港幣$200萬元,如此我們便可以為駱先生作一下總結:

再一次證明懂得使用按揭及儲蓄帳戶的利息差距可以達到:按揭供款不變、繼續在同年完成按揭以及實際回報超過13.8倍!還是那句話,我們建議客戶先將第一年的額外供款留起$50,400,餘下的採用以上操作,這樣就達到無本生利了!
情境三
如果駱先生早在2003年或之前買下物業,現時物業很有可能已供滿。駱先生更有實力將物業變為搖錢樹,直接把自己退休生活費用都一併處理掉!
假設駱先生現年50歲,這次我們將套現金額提高至$300萬元,並把所有資金全部投進高息儲蓄帳戶。由第2年開始,每年提取$144,000(即每月$12,000),完全可以用儲蓄帳戶內的資金滿足每月按揭供款。如是者,在15年後,駱先生65歲,此刻他尚欠銀行本金約$177萬元,同時儲蓄帳戶餘額尚有$285萬元!我們為駱先生再一次總結:

請注意,以上總結另外計算了若駱先生在計劃運行第10年希望結束儲蓄帳戶並離場,實際利潤已達3.4倍;而按照原訂的15年安排,利潤則擴大至7.5倍!類似安排能夠協助畢生花光積蓄在樓按的人,在退休前利用自住物業創造充額退休金,延長資金鏈並減輕退休負擔!家長們更可利用以上安排儘早為子女成立置業基金,真正贏在起跑線!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在部落格上的不同文章,如果您對以上仍然存有疑問,或者需要更多相關意見,歡迎聯絡我,我非常榮幸的能與讀者們交流及解開您們的疑問。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及邀約,請不要依賴本文件作投資決定。投資涉及風險,過去表現並不代表將來表現。投資產品之價格可升可跌,甚至變成毫無價值。作出投資決定前,應向獨立專業的理財顧問查詢。筆者已盡量確保所提供資料(包括數據)之準確性及可靠性,惟並不表示該等資料可作為消費者的指引,倘有關資料之任何不確或遺漏等,所引致消費者有任何損失或損害,一概毋須承擔相關責任。所述之計劃視乎個別產品供應商而定,有關產品計劃之詳情及細則,以產品之主要說明文件為準。
Comments